说起中国古代王朝的历代帝王,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,绝对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他们二人,一个出身布衣,早些年只爱斗鸡遛狗,却能够在知天命的年纪于秦末大乱战中脱颖而出。在不被世人看好的情况下,慢慢积蓄力量,最终力挫西楚霸王项羽,开辟了一个大王朝;一个智勇双全,文韬武略,样样精通,虽不是开国皇帝,却胜似创业之君。他用自己的能力,开辟了古代封建社会最知名的盛世景象,打造出了一个万国来朝的大唐帝国。
这两位皇帝虽然出身迥异,但身上却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。比如说,他们都善于识人用人,都曾在做皇帝前久经沙场,都是马背上得天下的一代雄主。
除此之外,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在执政期间面对少数民族政权时,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实施和亲政策,这是为什么呢?
汉朝和唐朝,是我国古代王朝中和亲次数较多的两个朝代,汉高祖和唐太宗这两名皇帝之所以会实施这样的政策,有着类似的原因。同时,两个朝代的和亲政策也有不小的差异。
一、刘邦和亲的缘由
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政权的和亲,始于汉朝刘邦。
公元前200年,刘邦御驾亲征匈奴,结果却被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以重兵包围在白登山之上。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,他采用陈平之谋与匈奴缔结合约,才得以脱困。
此次战事过后不久,匈奴不守盟约,依旧时常寇边,刘邦便采纳了一名大臣的建议,与其进行和亲,将宗室女嫁给单于,并且每年给其赠送大量的物资。
汉高祖之后,大汉的几任统治者全都延续了和亲政策,对匈采用保守妥协的政策,先后派遣了多名宗室女远赴草原和亲。一直到汉武帝登基,他对匈奴展开反击,通过一场又一场的大胜,扭转了两国的关系。
刘邦之选择和亲,其实说白了就一句话:匈奴当时太强,大汉真的打不过。
打不过的原因有两个,其一,汉朝建立之后国力并不强,只是“虚胖”。秦末乱世加上楚汉战争,多年的战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破坏,全国上下经济凋敝,国力虚弱,汉朝实际上就是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的。
要和匈奴开战,必然得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,但当时的大汉穷到什么地步?刘邦甚至一度鼓励百姓通过卖儿卖女活下去,因此汉初根本不具备与匈奴作战的条件。
与汉朝的情况相反,匈奴当时在冒顿的治下已经统一了北方草原,建立起了一个拥有30万精锐草原骑兵的游牧帝国。在这种情况下,刘邦选择不硬碰硬是明智的。
其二,除了国力空虚之外,当时的刘邦还面临着另外一个严峻的问题,即内政的麻烦。
汉朝建立时,刘邦封了许多异性王,这些汉朝的王爷们不但个个拥兵自重,而且都是精于军事的优秀将领。这种情况下,老刘就算和匈奴开战,他的掣肘也太多了。就怕前门拒虎,后院起火。
二、李世民和亲缘由
唐初所面临的情况,其实和汉初其实是差不多的。一方面,唐朝初期国力有限,经济、人口都未达到顶峰。
根据数据显示,在隋开皇年间,全国人口超过了五千万。而经过隋炀帝远征高丽以及隋末乱战、唐朝翦除各方割据势力之后,唐初的人口只有开皇时期的一半不到。一直到了玄宗时期,大唐的人口才追赶上了文帝时期,由此也不难理解,为何隋文帝能够在历史中有着较高的评价。
另外一方面,唐朝在建国时也面临着实力比较强劲的外敌,东边有高句丽,西边有吐蕃、吐谷浑,北边有突厥。在四面八方几乎都有强敌的情况下,如果只是一味儿地考虑用战争来解决问题,显然是不太理智的。
最后,值得一提的是,刘邦,或者说西汉王朝,主要的和亲对象就是匈奴,和亲的目的相对来说更加直接,就是以“消极”的防御策略来维护边境安宁,换取发展国家实力的时间。这一效果是显著的,大汉解决了匈奴犯边的问题后猛“偷发育”,最终在武帝登基后终于有了能够击败匈奴的强大实力。
而唐朝的和亲,不再只是一种临时措施,更像是一种根据自身需要,灵活运用的治国工具。比如说,有时候唐朝会主动和少数民族政权和亲,目的是为了拉拢该政权,实现“为我所用”。有时候,则是为了借其势力平定内乱或者分化、牵制该政权。比如说,唐太宗曾经将衡阳公主嫁给了投降的突厥可汗之子,并授予其驸马都尉一职,对西突厥进行了离间。
金鼎配资-配资官网平台-配资证券开户-配资股票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