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有一句话在网上广为流传,戏称我军有“火力不足恐惧症”。虽然这听起来像是玩笑话,但从某种程度上说,这却反映了历史上我军在火力配置上的确存在一定的短板。因为长期以来,受限于物资匮乏和种种条件,我军在火力综合实力上,曾与敌军相较逊色不少。
这并非我军不想提高火力,而是在那个资源相对匮乏、经济困难的年代,重型武器的大规模装备对我军而言,几乎是一种奢望。尽管如此,在这种困境下,我军依然凭借智慧和勇气,克服了种种困难,依托有限的火力,发展出一系列巧妙的战术,并以此给敌军造成了重大打击,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。
当然,迂回穿插的战术本身也表明了我军当时的局限性,“穷则迂回穿插”正是这种局限的写照。如果条件允许,我军无疑希望能在战争中直接释放火力,对敌人实施猛烈的打击。因此,即便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我军始终没有放弃对重火力的渴望,竭尽全力研发各种武器,希望实现“放开了炸”的目标。
展开剩余74%在解放战争期间,以及随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,我军便研发出了一款堪称经典、威力巨大的武器——“没良心炮”,也就是后来被称为“飞雷炮”。这款武器的出现,正是我军为实现强烈的火力需求而取得的成果,其独特的设计和巨大威力也使它在战场上大放异彩。
“飞雷炮”的设计者是聂佩璋,他曾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第4纵队11旅工兵连的连长。聂佩璋不仅在爆破技术上有着极高的造诣,更有着对武器研发的浓厚兴趣。他深知,想要改变战争中的劣势,必须突破火力瓶颈,解决敌人坚固碉堡、炮楼无法突破的问题。
1945年,聂佩璋调任太岳一分区,并观察到,在我军攻打日伪碉堡时,由于缺乏足够的重型火器,常常导致战士们的牺牲,而敌人的防御工事仍然难以摧毁。看着战友一连串倒下,聂佩璋急切地想要找到一种新的武器来改变这一局面——一种可以远距离压制敌人火力、防御的重型火器。
然而,物资缺乏成为他最大的问题。尽管如此,聂佩璋没有被困难吓倒。他将目光投向了战场上常见的汽油桶,这些东西在战时并不稀奇,一场战斗过后便能积累不少。在此基础上,他结合自己丰富的爆破经验,决定设计一种“抛射筒”,以便用它来发射炸药包。
经过多次实验,聂佩璋最终成功研制出能够抛射炸药包的装置,并不断优化射程和威力。最终,他将“飞雷炮”的射程提高至100到150米,确保能够在敌人的防御阵地上造成极大破坏。其炸药包的爆炸半径可以摧毁周围10米内的所有障碍物,而爆炸的震荡波甚至可以让20米内的敌人失去战斗力。
1947年9月,飞雷炮首次在陕县战役中投入使用。在城墙坚固的情况下,聂佩璋将自己研制的武器推向前线,飞雷炮的威力立即显现。当飞雷炮发射后,陕县的城墙在短短时间内便被炸出多个大窟窿,为我军攻破敌人防线提供了有利机会。通过这一战役,飞雷炮的威力被广泛认可,也让它一战成名。
这一武器的推广迅速,尤其是在我军的攻坚战中,飞雷炮的作用尤为突出。它不仅能在对敌防线的破坏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,还能在战斗中造成极大的震慑效果。飞雷炮以其低廉的成本、高效的实用性以及强大的破坏力,成为了我军的一个重要武器。
在淮海战役中,飞雷炮再次展现了它的强大威力。面对国民党军队设下的“固若金汤”防御圈,我军运用180多门飞雷炮,进行三轮齐射,一举摧毁了敌人的防线。敌人的防御体系被彻底摧毁,敌军士气大降,最终不得不投降。这一战中,飞雷炮的威力让敌军深感震撼,尤其是其对敌人的压制作用,使得敌人无法有效反击。
此外,飞雷炮的作用也不仅限于攻坚战,它在防御战中同样具有巨大的价值。通过与其他远程火炮的配合,飞雷炮能形成全方位的火力网,有效弥补其他火炮无法覆盖近战范围的不足。此外,在敌人大规模进攻时,飞雷炮也能为我军反击争取宝贵的时间。
在朝鲜战争的第五次战役结束时,我军部队面临敌人猛烈的追击。为了阻止敌人的追击,我军再次运用飞雷炮这一秘密武器,通过快速制造几门飞雷炮,并在敌军追击时实施猛烈的轰炸,成功地震慑了敌人,使其不敢继续追击,最终为我军成功撤退争取了时间。
飞雷炮的出现和使用,展示了我军官兵在困难环境下的创新精神,体现了他们在极端条件下发挥智慧、研发武器的能力。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,飞雷炮逐渐被更为现代化的火炮所替代,但它作为一款简易但高效的武器,仍然值得后人铭记。飞雷炮的研发者聂佩璋,以及这种武器在战场上的巨大贡献,永远会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鼎配资-配资官网平台-配资证券开户-配资股票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