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
自从嬴政首创“皇帝”这一称号,取代了“三皇五帝”的古老称谓以来,“皇帝”二字便在中国历史上拥有了特殊的权威和神秘色彩,成为无数有志之士毕生追求的至高荣耀。
秦朝之后,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九个真正实现大一统的皇朝。若将三国、五代十国、南北朝等割据政权也纳入计算,几乎有近三十个政权使用皇帝称号,涌现出的皇帝人数接近五百位,其中还包括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,她独树一帜,震惊古今。
当然,这些皇帝不可能都如官方宣传中那样,是“天命所归”的全知全能君主。实际上,其中大多数皇帝不过是平凡之辈,不乏昏庸无能,甚至有些皇帝荒淫无道,祸国殃民,令天下民众怨声载道,民不聊生。
尽管封建体制早已成为历史,但我们仍不得不承认,正是这些朝代中涌现出的一代又一代英明皇帝,奠定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基础。
展开剩余89%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,中华帝国几度雄踞天下,成为四海诸侯纷纷朝拜的强盛国度,这也正是当今我们倡导“民族自信”和“文化自信”的重要根基。
从开创统一大业的秦始皇,到率军征服匈奴的汉武帝,再到治下万邦来朝的唐太宗,他们都享有“千古一帝”的尊崇荣誉。
若论真正将国家推向封建鼎盛时期的皇帝,世人公认是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。那个时代,唐朝无论是经济、科技、军事还是对外影响力,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可谓封建王朝中的巅峰。
秦朝虽首创统一,但因二世而亡,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光辉;汉朝疆域虽大,影响力却未能广泛扩展至世界;宋朝经济文化繁荣,但武力弱小,难以称霸。
唯有唐朝,在李世民治理下,无论是军事力量、经济繁荣、民族融合,还是国际影响,都空前绝后。
当然,李世民亦非完人。他以次子身份发动玄武门之变,弑兄逼父夺权,此举虽成就霸业,却在道德层面遭到后世非议。
历代皇位更迭,虽有和平转移,但更多是血雨腥风。从秦朝刺杀扶苏,到汉朝的“太子巫蛊案”,宋朝“烛影斧声”,明朝“靖难之役”“夺门之变”,再到清朝的“九子夺嫡”,无不充满权力的争斗与血腥。
在这些纷争中,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虽残酷,却不算特别惊世骇俗,因为皇位争夺往往伴随兄弟相残。但他逼迫父亲禅位的做法,却彻底触犯了中华传统的孝道底线。
照理说,玄武门事件后李渊应立李世民为太子,李世民应等父亲驾崩后顺理成章继位,何必急于逼迫父亲禅让?难道李世民真是无德之人?
其实,从他在位时的政绩来看,显然不是。李世民的决断背后,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,下面将逐一剖析。
二、
回溯李唐起兵的历史背景,隋朝已奄奄一息,群雄割据、战火纷飞,天下大势一目了然。
虽隋朝仍保留官方架构,且拥有众多军队应对四面火情,但朝政摇摇欲坠,未来几何,无人敢断言。
各方豪门世族纷纷考量:是否应举兵反隋?何时是最佳时机?
对李渊而言,这些问题不存在犹豫,因为他有一位卓越非凡的儿子——李世民。
早在李渊表露反意之前,年少的李世民便已开始秘密积蓄力量,广招天下英杰,招兵买马。
隋炀帝杨广迁都扬州后,李世民多次劝说李渊起兵,最终促使李渊反隋,占据战略重镇太原,举兵南下,逐鹿中原。
当时,李建成和李元吉尚远在河东,直到李渊和李世民确定造反计划后,才急忙召他们带着家眷赶赴太原。
因此,李唐的起家,可以说是李渊与李世民父子二人共同开创,甚至可以说是李世民促成李渊“辞职创业”的关键人物。
起兵后,李渊率军迅速攻占长安,扶持傀儡皇帝,随后接受禅让,正式建立唐朝,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,留守朝堂,处理政务。李世民则被封为秦王,继续南征北战,扩展疆土。
尽管李世民是李唐集团重要的创建者之一,但因长子继承制,他在当时并无登顶董事长的机会,表面上不得不甘居第二。
三、
李渊起兵后,仅用一年便占领长安,迅速建立唐朝,但当时天下局势割据混乱。
最大的对手有窦建德创立的夏国和王世充的郑国,此外还有近十个大小军阀割据。
北面有投靠突厥的刘武周,西有薛举和李轨,东边李密、宇文化及、辅公拓割据,南方残存隋势力和萧铣虎视眈眈。四面楚歌,唐朝后方未稳,形势极其严峻。
幸好李渊有一位得力的儿子李世民。
唐朝刚建立时,被称作西秦霸王的薛举率兵进攻,击败了刘文静。李世民联合李轨夹击,最终歼灭西秦政权。
继而,李世民利用反间计瓦解了李轨的西凉势力,稳固了唐朝西部后方。
然而北方威胁依旧,掌控晋阳的刘武周与突厥结盟,发动进攻。李世民率军迎敌,将刘武周和宋金刚逼入突厥境内,最终二人被突厥人所杀。
短短两年,李世民先后铲除了北方和西方的强敌,终于将注意力转向了近在咫尺的“猛虎”——王世充的郑国。
王世充手段狠辣,虽治国能力有限,但统领瓦岗军失败后兼并其实力,盘踞洛阳,威胁李唐腹地。
这重担再次落在李世民肩上。他麾下汇聚了屈突通、徐世勣、秦琼、尉迟敬德等名将,被誉为“八大总管”。虽然后来的名将李靖尚未加盟,但军中人才济济,猛将云集。
王世充很快被李世民围困,仅剩洛阳孤城。李世民发起围攻。
这场对洛阳的战役被视为唐朝统一天下的奠基之战。
不仅洛阳王世充死守,另一劲敌窦建德也亲率大军来救援。
若胜利,南方统一可期;若失败,夏郑两国将反扑,唐朝危在旦夕,长期受制于人。
李渊对此忧心忡忡,曾命李世民若战况不利可撤回养精蓄锐。
李世民坚决反对,他认为若放王世充脱困,日后收复将更加艰难。
他一面继续围困洛阳,一面亲率3500精兵在虎牢关阻击窦建德。
虎牢关之战成为唐朝最终统一天下的关键战役。
李世民率500兵力,以少胜多,生擒窦建德,洛阳王世充闻讯投降。
此后,天下无敌手。
刘黑闼残部、萧铣势力等较小敌人也纷纷被吞并,皆赖李世民开疆拓土。
可以说,若李渊是唐朝这家公司创办人,李世民则是成功将公司推向巅峰的掌舵者。
四、
李世民的战功赫赫,连他的兄长李建成也认可这一点。
随着功绩日增,李世民在军中威望飙升,他麾下大将手握精兵,屡屡为李世民只封秦王而感不平。
李建成作为长子,自然视李世民为潜在威胁。
皇位争夺向来残酷无情。史书中李建成被称“仁爱宽厚”,但面对弟弟威胁,也不惜施展阴谋诡计。
他多次向李渊谗言,联合三弟李元吉密谋除掉李世民。
受兄弟及宫中嫔妃影响,李渊开始对李世民产生疑虑,虽仍依赖其军事才能,但在政治上对其进行打压。
李世民身边心腹被逐渐调离,形势对他极为不利。
李世民虽主张避让,但实则已开始谋划反击。
玄武门之变导火索,是他从太子府线人获知李建成、李元吉密谋在饯行宴上暗杀自己。
最终在谋士劝说下,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,李建成、李元吉当场被杀,其后代也悉数被灭。
李渊面对大臣表态,称早有意立李世民为太子。
此时,李世民面临两难选择:
一是继续不择手段,立刻登基,逼李渊禅位为太上皇;
二是老老实实做太子,耐心等父亲驾崩,名正言顺继承皇位。
五、
玄武门之变成功后,李世民虽成太子,却并非高枕无忧。
他杀兄逼父,身负巨大的道德包袱。
若仅做太子,将面临三大难题。
其一,李渊虽倚重李世民军事才能,但朝堂权力依旧掌握在李渊及李建成阵营,李世民政治势力薄弱。
若失去李渊信任退居太子,必遭朝中谴责和压制,军中威望也会逐渐流失。
其二,有人认为李渊嫡子仅剩李世民,但他尚有未成年子嗣,经过几年培养,亦可成为太子人选。
其三,李世民麾下助其“作乱”的将士绝不容他退让,他们冒着株连九族的风险辅佐李世民,是为“拥立之功”,绝非只为一个太子头衔。
因此,一旦李世民动手,局势已非他个人可控:要么一步登天,要么死无葬身之地,不可能安心做太子静待继位。
李渊不会给他机会,大臣不会,大将们更不会。
从历史角度看,玄武门之变虽充满争议,却造就了一个强盛的大唐。
李世民对此毫无回避,史书公正记载功过,让后人自评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鼎配资-配资官网平台-配资证券开户-配资股票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